• 首页
  • 教材
  • 出版社
  • 虚拟仿真实验
  • AI课程
  • 帮助中心
登录
首页 数字教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作者:吴燕 王彦 梁孟姣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版次信息:2025年8月第1版
ISBN:978-7-5770-1623-8
有效期限:永久有效
选择类型:
¥37.50 (7.53折)
¥49.80
(3750 阅豆)
0人已学习 收藏
教材介绍教材目录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能够助力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还能为其未来的发展莫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升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编写而成,旨在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广泛汲取青年心理学、心理卫生和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坚持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自信,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紧密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提炼心理学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心理健康通识教育中,为大学生提供价值引领和身心健康关怀。本书涉及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人格、学习心理、情绪与压力管理、生命意义与危机应对等多方面的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适合高校师生、心理学研究者以及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与参考。

本书自2021年作为教材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读者的欢迎。许多师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实践本书提供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也收到了他们对本书的许多反馈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本书进行了修订,着重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各心理问题进行闸释,增强其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提高其心理素质,培养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抓好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人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本书遵循了以下三个编写原则。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删除了原书中某些陈旧、有歧义或重复的内容,增添了当前最新的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健康领域的科研、教研成果,对内容编排和模块设计也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合理。与此同时,我们努力提高本书的思政高度,增设了课程思政栏目,使本书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本书兼顾理论性,侧重实践性,重点突出操作性。首先,我们删减了大学生可能会觉得烦琐或深奥的知识点,尤其是基础知识部分中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其次,我们重点阐述了各类自我心理调适和良好心理品质提升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程序、技巧及应当注意的问题。三是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健康发展,覆盖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反面,旨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和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为其处理好各种心理问题和提升心理索质提供更好的指导。因此,我们在选取知识点和案例、安排课堂活动等方面均尽量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规律、方法等普遍性要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对象、特殊要求等针对性问题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以下重点。一是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本书充分体现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特点,在陈述相关心理学领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了对心理调适技巧和良好心理品质培养方法的介绍与训练。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的各章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结合大学生和当前社会环境的实际,重新设计了案例导人、课堂活动、心理案例、课程拓展等板块,以增强本书的实用性。二是贯穿积极心理学思想。全书贯穿积极心理学思想,突出教育性和发展性,着重引导大学生重视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其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其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发展。三是强化文化育人特色。本书的主要编写人员均来自九江学院。学校所处的九江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这里曾涌现出陶渊明、周敦顾、朱熹等文化巨匠,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赞叹。锻造积极心理品质,陶冶高尚道德情操,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多年来,九江学院坚持把弘扬以庐山为地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宝贵的办学资源和文化依托,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自身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学校的地理区位优势、学科建设优势、非物质文化传承优势和书院文化优势等逐步转化成育人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暂无数据
  • 在线客服
  • 平台介绍
  • 我要出版
  • 用户协议
  • 操作手册
Copyright ©新晟途
赣ICP备2023015838号-1赣新出发批字第20614号赣公网安备36010302000965号